研習
陳少山
-
校長
|
2022-11-06
|
點閱數:
3645
第1場
上午:融入原住民知識的課程與教學基本理念與實務認識
下午:符合原住民族課程特性與促進學生參與的教學實務
分享研習所見。
上午場:李國明校長的分享
〈我們如何反思照看自己的學習及如何教學習-從文化觀點出發〉
原住民族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適應,我們應該怎麼做?
從師生互動的面向去思考,應該如下:
- 培養成有文化素養的人,教師應要了解學生的語言、溝通方式、學習型態及價值,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社區並和社區內的人產生互動。
- 建立個人的教學策略,教師必須了解學生不同的經驗與能力,給予適當的教學方法,提倡合作學習,從互動中學習。
- 以文化回應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,在學業表現上呈現顯著的成效。
下午場:連安青主任的分享
〈符合原住民族課程特性與促進學生參與的教學實務〉





摘要紀錄學員的分享
一、母語老師教學困境(票選最高的三大原因)
- 學校支持力不夠
- 設備不給力(軟/硬)
- 族群認同不足
二、解決策略
- 針對學校支持力不夠
- 解決方法:
- 比照英語情境教室
- 學校支持提供教學用具
- 推動母語週(升旗或是課間活動時間)
- 環境營造
- 期末成果展:舞台劇、朗讀、文化闖關活動。
- 文化體驗日(家庭參與)、夏日樂學活動、山海教育營(3天2夜)。
- 設備不給力(軟/硬)
- 解決方法:
- 請學校端提供
- 第一線教學老師進行設計,由原教資源中心開發並協助製作印製發行。
- 老師共備、共製、開工作坊。
- 學校端增設或規劃固定使用教室空間。
- 教室情境不符。
- 族群認同不足
- 解決方法:
- 增加與家長互動,並給予獎勵。(回家分派任務學習)
- 制度面:每週1節課調整為2節課。
- 典範人物到校分享。
- 校際文化交流或是文化交流,如:戲劇競賽。
- 學校鼓勵認證。
- 豐富且容易取得教學資源,如:教具。
- 同儕間的同理心與互相理解。
- 帶學生參加部落祭典活動,學校規劃教學設計,指派學生任務學習。
三、分享研習當天活動成果